今天聯合報有一系列關於教育的新聞,
到底應該常態分班呢?還是能力分班?
我想給各位看看這一系列的報導,
這一連串的討論串,
以及我的觀點。

1 │彰縣明星國中力抗能力分班 180新生走人

 

彰化縣陽明國中這學期換新校長,有近二百名家長期待「新人新政」,透過民代關說,要求採「成績分班」並指定名師,新任校長宋維煌堅拒,家長期待落空,有一百八十多名新生因此不報到,選擇到私校就讀。

陽明國中是彰化縣明星國中,升學率為全縣之最,前幾年基測還出現全國滿級分人數最多,更讓陽明炙手可熱;為讓孩子進入陽明,許多家長費盡心思把戶籍遷入陽明學區。

當各校面臨少子化衝擊,陽明因學生越區就讀情況普遍,人數始終是全縣第一且不斷「成長」;今年是首次出現學生流失,原因竟是因為校方力拒編班關說,成為教育界話題。

據了解,流失的一百八十多名學生,幾乎都是「資優生」,父母親多為醫師、工程師等「高社會資歷」的一群。對於這些家長的決定,新任校長宋維煌說,他只想說真話、做真事。

陽明國中為避免困擾,一直遵守電腦常態編班政策,但仍有許多家長想要走後門「喬」編班。去年就有國小資優生家長「揪團」,廿多人一起到陽明,要求把孩子編在同一班被拒,當時這群家長也是放棄陽明,選讀私校。

這學期陽明國中換新校長宋維煌,許多家長認為新校長會比較「好講話」,從七月學校還沒開始一次編班作業前,就私下拜託校長或找民代關說,「希望讓好成績的孩子在一班、指定名師」。

在耳語發酵下,七月底第一次電腦編班前,竟有二百名新生沒報到;本月一日開學,校方舉行最後一次抽籤,只有十多名家長回心轉意,有一百八十多名學生因此放棄報到選讀私校。

宋維煌表示,身為教育工作者,應該提供公平的學習環境給每名學生,不能因家長的社經地位及學生資質有所差別;面對家長、民代請託「壓力不小」,「但該怎麼做就怎麼做」,他堅持讓每名學生都能有平等學習的機會。

孩子延後報到等編班機會,一名被拒的陳姓家長無奈地表示,他只是希望給孩子較好的學習環境,「這樣也錯了嗎?」 

2│喬班家長:常態編班後 優秀生變少了

 

 

彰化縣陽明國中因拒絕關說採成績分班,有一百八十多名學生不報到,選讀私校;陽明家長會長劉明雄力挺校方,但也表示「常態編班是政府的理想,但家長還是考慮讓孩子有更好的教學環境」。

「不要一味否認能力編班,我們彰化縣也要留下好學生」,劉明雄表示,四年前,陽明國中基測PR99學生有八十多人,常態編班後,學業成績優異的學生逐年減少,今年雖然保持全縣最多高分群,人數卻減少到四十多人。

「教育改革一改再改,我實在沒信心」,彰化市林姓家長抱怨,少子化時代多數父母只生兩個孩子,「誰願意讓孩子當實驗品」,國中不能保證班級學生素質及升學,「萬一我的孩子變壞了,誰要幫我負責?」

彰化市黃姓家長的孩子今年參加國際數學競賽得到金牌,不就讀陽明國中,改讀私立明星中學,「因為私校答應能力編班,資優學生在一起可以良性競爭」,黃姓家長說,私校的保證讓他很放心,孩子已在私校暑修課讀完高一上學期的數學。

吳姓家長的孩子得到國際數學競賽銀牌,也沒讀陽明,「並非常態編班不好,而是能力分班更可以讓孩子適性適才學習」,她說班上學生程度參差不齊,老師很難教;資優生覺得太簡單,一般生又覺得太難,反而造成實質上的不公平。

孩子獲得國際數學競賽銀牌的家長李浚瑋說,他觀察私校教育多為填鴨式,不像國中是全方位發展,培育學生「帶得走的生活能力」,他認為孩子選擇讀陽明,反而比較有成長空間。

「不要一味否認能力編班,我們彰化縣也要留下好學生」,劉明雄表示,四年前,陽明國中基測PR99學生有八十多人,常態編班後,學業成績優異的學生逐年減少,今年雖然保持全縣最多高分群,人數卻減少到四十多人。

 

3│校長心聲:讀好班 不代表未來成就

 

力抗家長壓力堅拒能力分班的彰化縣陽明國中校長宋維煌,到任才一個月,就出版了他教育生涯的第一本書「來去鹿港二五五五」;首頁粗黑字體印著:「不怕就不是勇敢」,深刻反映他的心境。

「既然決定自己要走的路,認清挫敗與孤獨,是成功總要付出的代價!」宋維煌說,不後悔自己的決定,「該怎麼做就怎麼做!」

他曾在陽明任教師、教務主任,重回陽明任校長「算是新人」;「我不知過往如何,只知為關說開一扇門,就永遠關不上。」

宋維煌是台師大體研所畢業,校長資歷不算深;當陽明國中校長前,在鹿港國中擔任七年校長共二千五百五十五天,「不算短也不算長,卻是讓我成長磨練的好機會」。

他表示,面對家長、民代要求、關說,他只有一句話:「你要我尊重你的看法,可是你也要尊重我的看法」,一件件回絕。

「選名師、讀好班,未必代表未來成就非凡。」宋維煌說,曾有家長告訴他,兒子從小是資優生,從知名的大學研究所畢業後,無法融入職場,連換五份工作,每份工作都沒超過半年。

「這名家長感嘆,有些人只看到學業成就,忽略了培養生活中的應變能力」,他深有同感。

九年前,他當陽明教務主任,很多家長打聽「主任的孩子在那補習?」認為他挑的一定不會錯,知道他的孩子沒補習,問他原因,他說「成績不是孩子唯一成就」。

「很多家長告訴我,近幾年彰化縣國中基測成績每下愈況」,宋維煌表示,這是危機,代表家長對常態編班失去信心,「但教育是要養成學生全方位的生活能力。」

他表示,陽明今年獲得全國國中、小科展競賽一金一銀,得獎學生都來自常態班,「我們有一百多班,就有一百多組小隊,準備挑戰明年全國科展」,他深信讓家長看見常態班「可帶起每名學生」的優點,會挽回家長的心。

4│陳綢阿嬤:能力分班 放棄孩子的第一步

 

「千萬不可擱製造放牛班!」(台語)關懷帶領「非行少年」重拾新生的「南投阿嬤」陳綢,一向笑口常開,不過聽到陽明國中堅拒能力分班,走掉一百八十多名學生,難得嚴肅的說,「天下沒有壞囝仔,只有被放棄的孩子。」

被總統馬英九形容為「台東有陳樹菊、南投有陳綢」的「南投阿嬤」陳綢,長期從事青少年輔導,多年的輔導經驗,讓她對陽明國中堅拒能力分班的作為頗有感觸,表示對待不愛讀書的孩子,「把他攬(抱)起來,疼惜他,就像一杯水潑下來,火會馬上就熄了!」她支持校長的堅持,「只要做得正,不怕沒學生。」

她說,「孩子都是好的」,能力分班會讓囝仔失去真正的競爭機會;她沒讀多少書,不懂一些教育的大道理,但她的經驗是好、壞學生在一起,往往都是一樣變好。

「人生不是永遠順境」,把會讀書的孩子擠一班,永遠只求成績壓過別人,出社會碰到千百種形形色色的人,又怎麼會同理心和別人相處?」

陳綢表示,不愛讀書、甚至一時誤入歧途的孩子,大人只要給一個包容的環境,適時的擁抱鼓勵,再怎麼難聽的教訓話,孩子也聽得進去,因為大人對孩子「握握手就心連心」。

陳綢阿嬤說,「能力分班就是大人放棄孩子的第一步」,聽到還有家長追求能力分班,心就很酸,她真想馬上打電話給陽明校長,替許許多多學業差的孩子,感謝、支持校長堅持不分班。

聯合新聞網討論摘要(【】內是我的觀點)

ngman1997 發言於2010-09-07 15:48:42
如果台灣還把教育資源集中在只會考試的假資優生身上,不但對他們本身很殘忍,而且家長、教師還在只看重成績,不管學生其他方面的優秀表現,一律都將其否決,那台灣還要出多少個貪污總統及貪污法官,黑心醫生、無良律師啊?
【那些被能力分班進好班的孩子其實不太需要擔心他們變成無良律師。後段班的孩子會不會被社會放棄,人格會不會被扭曲,成為社會隱憂,這是更大的問題。】

tony01230123 發言於2010-09-07 14:24:27
以孔子來當例子,不太合適。
因為古人尊師重道的程度,現代人相差太遠。
拜師時十份慎重,隨老師求學時更是謹慎。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觀念和現代人相差甚遠。
孔子對於其下數十個弟子門生的個性十分清楚,也是因為幾乎生活在一起。孔子的「因材施教」是比較可以理解的。
現代老師有這樣嗎?除了課堂上以外,有了解每個學生的品性人格嗎?不能的話,如何「因材施教」?如果硬要「因材施教」,也只是在課本上、成績上的教學而已。求的只是數字,而不是像孔子「因材施教」求的是人品、人格、理想、抱負。
家長們老實承認吧,想要「因材施教」的目的,其實就是要小孩子有好的成績、好的分數、好的學校、以後有好的前/錢途,對吧!
而我也了解「現實」的殘酷。只要職業有貴賤之分的一天,要教育公平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因為這就是現實。
最好的方法就是尊重每個學生的受教權,想唸的就來唸,不想唸的就去學習有興趣的東西。而且所作的決定就要為自己負責。
大家都清楚,牛肉麵做得再好吃的人,社會地位再怎樣也比不上律師、法官、醫師。這就是現實面。但大家更要反省和感恩,不管現實上職業的不平等,仍要保有尊敬每個行業的心態。
【正視現實,想法不錯。可是「現實」有時候是不是對的?如果這個「現實」不是對的,那我們難道不需要去改變它?如果口口聲聲說這個現實不對,可是還是沒有反應,那你又有甚麼資格反對這個「現實」?】

ggyywk 發言於2010-09-07 12:08:17
阿嬤說得不對, 她先入為主認為放棄孩子是能力分班的原罪
但事實並非如此, 不然孔夫子早就搞過能力分班, 難道他也是放棄學生?
身為心輔工作者內心有這樣的使命當然很好,
但執行面上一人要顧四五十人的班導根本分身乏術
現實面上更多的情形是許多睪固酮過高的青少年喜歡欺負成績優秀的學生
甚至還有罷凌行為, 把他們放在同一班並不是好事
有心讀書的孩子會被干擾, 不愛唸書的孩子學習低成就狹怨報復
老師無法對應學生程度調整上課內容, 上得簡單顧不了前, 上得容易顧不了後
問題不在能力分班, 而在你要如何用一把公平的刀將他們劃分開來
家長循私想要影響能力分班當然是不對的!

以前我就讀的國中就做得不錯, 國一新生先做智力測驗大概分一下
然後以歷次段考成績再加以調整, 一直到國三上都在調整
升學班自然是以課業加強為前提, 非升學班則重視實務
關鍵是在教育資源的合理分配, 沒有人說要放棄不愛唸書的孩子
如何讓他們從學校課程找到學習的成就感最重要, 一昧地用相同的師資
相同的課程程度對待所有資質不同的學生, 只是鼓勵他們向校外發展...
想唸書的會去找補習班, 不想唸書的會去找黑道!
【孔子的因材施教,並不等於能力分班,此其一。「學習低成就挾怨報復」,為什麼會「學習低成就」?如果仍然是以學業成績為主,那理由很明顯。為什麼不能如文末所言,「讓他們從學校課程找到學習的成就感」?此其二。其三,教育資源的合理分配,是分配成「升學班」或「非升學班」兩部分嗎?為什麼升學班的孩子就不能選擇實務?非升學班的孩子就失去了讀書的機會?理由何在呢?不過我認同「相同的課程程度對待所有資質不同的學生, 只是鼓勵他們向校外發展」。我們需要一個更有彈性的教育機制。】

transition 發言於2010-09-07 12:03:42
請問能力特別強的學生多,還是能力普通的學生多?就是因為能力強的學生是少數中的少數,我們才需要用能力分班,提供特殊教育。憑什麼智商比較低的可以接受特殊教育,智商比較高的就不需要呢?
這不是資源多寡的問題。請問,智力較低的特教班,使用的資源不是比一般生多出許多嗎?表現特別好的學生,需要的不是更多資源,而是專心念書的環境。反對能力分班的家長,擔心的或許是教師對一般班級的學生抱持著放棄的心態。但是這個問題是老師的心態,而不是逼成績好的學生留在一般班,讓他們受到班後段學生的壓迫與欺負就可以解決的。
這就是一種均貧的心態。自己搞爛了,也見不得人家好。我承認,能力分班出來的學生在待人接物上的確是有待加強,但是這種教育應該是家庭與父母的責任。抱持著消滅能力分班就可以提升學生人格的人,是不是打算讓那些抽煙吸毒打群架的死小孩,教育你的小孩什麼叫做社會,什麼叫做成熟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為什麼會覺得留在一般班的學生人格會比較"完整"呢?
孩子的人格養成,除了學校以外,更重要的是父母。與其說是能力分班慣壞了這些孩子,不如說是被家庭慣壞的孩子成績表現比較好,進入前段班的機會比較大。如果取消能力分班,我們依然救不了這些被寵壞的孩子,但是卻放棄了那些在一般班的牛鬼蛇神中掙扎著往上爬的乖小孩。難道,對這些奮發向上的孩子,我們連最起碼的提供一個專心念書的環境都不肯給嗎?
【拿智商低的接受特教與智商高能力分班相比無疑是不恰當的。首先,沒有人說智商高的孩子,國英數自社的考試表現就一定比較高;再來,特教是平等當中「合理差別待遇」的一種體現,他們不是一般孩子,自然需要受到不同對待,這裡的「資源」與我們一般討論能力分班時的「資源」,定義不同。「教師對一般班級的學生抱持著放棄的心態」,問題只在於老師嗎?教育部全國教育會議手冊中載明,「造成學習成就低落的原因無非是缺乏學習機會、文化不利、經濟不利、教學不當和教育制度缺失等『外在環境』因素」。如果資源都集中在升學班身上,老師怎有心力照顧放牛班?放牛班的孩子難道不會產生自怨自艾的心態,「反正書都念不好,怎麼樣都沒差了」?這樣子對社會而言就有利了嗎?又為什麼會產生「抽煙吸毒打群架的死小孩」。是小孩子生下來就自己會抽煙吸毒打群架?或者是升學的時候被帶壞?那是被誰帶壞?怎麼帶壞的?為什麼會被帶壞?與能力分班難道無有關聯?「一般班的牛鬼蛇神」是怎麼塑造出來的?如果升學班只單純重視「吃人」的禮教,何嘗不是一種「牛鬼蛇神」?那又為什麼「乖小孩」必須「掙扎著往上爬」?既讓放牛班的學生產生被社會放逐的疏離感,又讓升學班的學生產生自滿心態,那為什麼要堅持能力分班?】

tuvw 發言於2010-09-07 14:04:05
其實依能力分班才是正確的
人的聰明才智、領悟力各個有別
有的人,老師一點就通
有的人,老師講一堂課還是大惑不解
實在沒有必要拖累領悟力較高的人的學習機會
因此因材施教是必要的
但是台灣許多學校欠缺"誨人不倦"的精神
【仍然是以成績數字至上的典型例子。教育的變遷走向將是,「…會朝向個別化(individualized)方向發展,上課不再是要求每個學生學習同樣的內容與進度。學習歷程將更重視如何發展個人的多元智慧,透過多元的評量方式來肯定每個學生。」不過目前的台灣,確實需要一個更彈性的學習機制。】

leechiajo 發言於2010-09-07 14:03:30
高雄市復華中學國中部也是班級越來越多,
這也是因為高雄市教育局堅持各國中常態編班的成果!
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好政策沒有好制度配合,
好政策是無法落實的,
常態編班是好政策,
必須靠好制度---常態升學來落實!
把這些領悟力較低的人放棄了!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為了升學率,我的國中在明知上面倡導「常態分班」的情況下,還是照樣推行能力分班。只是甚麼叫做「常態升學」?十二年國教嗎?如果各高中資源仍然不平等,那又怎麼能達到常態升學?十二年國教的公平性又何在呢?】

5942888 發言於2010-09-07 13:40:57
為了長大以後比別人有更多撈錢的機會,
為了長大以後比別人有更多娶到美女的機會
台灣的父母才會送小孩補習班、、去學偷吃步滴
其實、、要不要分班?
還是以考試分數來分班?
或是以學習意願來分班?
學校只要做到公平、公正、公開、、就讓學生自己去選吧! 父母親不用操心,
強迫、誘導小孩為了考試成績而勉強(閩南語勉強日文 讀書也)讀書,只會扭曲小孩人格正常發展、價值觀自然就會錯亂,將來就是很會考試而當醫生、當檢察官、當法官或是當總統還是一個心理不健康的怪獸、、看看以考試為導向的朝、野亂像,社會的不公不義橫行,就已經說明一切了
【我認同讓學生自己選擇未來;也認同單純重視「數字」,只會扭曲小孩人格正常發展。其實讀書本身沒有錯,可是讀書的目的在哪裡?是造成社會階級對立的嗎?】

 tuvw 發言於2010-09-07 13:35:53
其實很多這些所謂的資優生,都不是資優生。
他們只是台灣補習教育下惡補的產品。
進資優班,只是為了讓他們的父母向別人誇耀
自己的小孩高人一等,就讀資優班。
我看過一些前段班(資優班)的小孩,因競爭太激烈
到最後精神失常或身體耗弱的例子,實在得不償失
這些都是自私的家長造成的。
他們縱使進私立學校,
也一樣要求依能力分班。
因此"好孩子"與"壞孩子"的問題還是存在的,
不會因此解決的。
只是私立學校有教官,可能會把那些不讀書的孩子逼他們轉學
上課秩序比較良好罷了。
【有些學生的學習成就是被「逼」出來的。問題是為什麼要「逼」。學生們就因此快樂了嗎?有了光明無限的未來了嗎?誠然我不否認,許許多多著名的成功者,都是靠著「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可是如果異化成每個人的「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是為了自己並不那麼在乎的學科、為了是虛無飄渺的大學或是工作,而不是自己的願景或目標,我只能覺得這個社會病了。其實還有一個問題,現代的孩子很多都不知道自己應該做甚麼。就如我昨天的「煒語錄」,如果沒有目的地,那出發也就沒有意義了,所以只能胡亂吸收,找尋興趣。確立自己的目標是很重要的課題。不能家長教你做甚麼,你就要做甚麼。你自己的看法與去向呢?】

yukinoba 發言於2010-09-07 12:51:26
"萬一我的孩子變壞了,誰要幫我負責?"

怎麼會有這麼不負責任的家長...

家長本來就應該要主動關心孩子在學校的生活,而不是把教學當成商品,好像這學期付了錢、交了學費,學校就要保證品質優良、毫無缺陷,然後家長就可以在一旁乘涼、等著孩子下課回來就會有所成長,這又不是在玩養成遊戲!!

而且進資優班就真的保證孩子的成就嗎? 我在大學就看過人是國高中是資優生、結果大學玩到瘋還被21,讀個資優班出來卻連自我學習都學不會,這算哪門子的資優?

而且資優班內自己還會搞排名,原本在其他地方被視為資優的學生,進到這裡只會落得失去信心、失去成就感,覺得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長大了之後對自己也沒自信,這就是家長要的?

這些家長真的是腦袋燒掉、根本就只是不負責任!
【一個孩子的人格養成,家長、學校、社會,都要負起責任,想單靠某一個環節無疑是不智的。為什麼要讓一個孩子貼上「資優」、「不資優」的標籤?為什麼讓學生貼上資優標籤後會志得意滿,結果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之後又得失心重的失去信心失去成就感?這種標籤化究竟有甚麼好處呢?這篇點到了另一個「排名」的問題。學習成就需不需要排名?目的是甚麼?要跟別人比,還是要跟自己比?如果有些人很努力很努力,可是學習成就沒有顯著的提升,該怎麼評定?他「不資優」嗎?】

fly2002 發言於2010-09-07 11:45:38
優秀學生怎麼評定ㄚ
分數嗎?
【Key Point.】

JonKaiWang 發言於2010-09-07 10:06:25
這完全是家長自私的心態:「我的小孩功課很棒,你們這些不會讀書的敗類不要來扯我小孩後腿」;「我的小孩功課很差,我還是希望老師不要放棄他,即使會拖因此累到功課好的小孩也沒關係」,就是這樣,無解...
【換個角度想,問題就變得不一樣。不只是家長,這個社會任何的事情都是這樣。我又何嘗不會有心態改變的時候呢?這就是人性。】

tony01230123 發言於2010-09-07 09:48:02
數字好就是「優秀學生」?
難怪現在社會亂七八糟!
要求的是數字,其他的無所謂。不是嗎?
德智體群美,只要求智→數字高就是優秀,不是嗎?
道德仁義擺一邊,不是嗎?
【這篇文章說得很對,那甚麼樣才叫「優秀學生」?不就是因為有「優秀學生」,對比之下才有「不優秀學生」嗎?如果最剛開始就沒有明鏡,又怎麼會有塵埃在上面?】

ngman1997 發言於2010-09-07 09:03:13
不知道這位家長所認為的 "優秀" 定義是什麼?考試保持第一名?只要會考試就好了?
在台灣的能力分班好像都只是用成績來分班,並不是依照學生個別特別突出的能力而來設置的,這樣的方式教出來的學生是真的優秀、還是假性優秀,而對於這些"資優"的學生,家長是真的為他們的未來著想,還是打算拿來炫耀用的?
【很多人提到這個問題,但是優秀到底需不需要有定義?】

◎以上觀點皆為個人立場,你自己一定會有自己的看法,不一定與我或本文引用的每個人相同。本文僅作為一種「拋磚引玉」,提出一種思考的方向而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